IOCAS-IR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黄河新河口泥沙运移及淤蚀变化
刘艳霞
学位类型博士
2006-06-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新河口 岸线 水下三角洲 泥沙异重流 遥感 冲淤变化
摘要黄河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决口、改道频繁,1996年人工改道至清8出汊入海,使人工干预河口演变、延长河口流路使用年限成为可能。伴随着黄河入海水沙条件的变化,河海动力状况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入海泥沙在河口的输移、沉积分布和三角洲海岸的形态必将表现出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依据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遥感影像和黄河口滨海区水深数据等,借助遥感图像处理技术、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河口泥沙异重流力学计算,分析了黄河口清8出汊新河口海岸线的动态变化、河口泥沙异重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河口沉积的影响和清水沟流路新老口门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河口改道初期,因水沙条件和河道的影响,河口淤积速度较快,随后几年因入海水沙逐渐减少和下游河段出现长期断流,黄河三角洲出现造陆负增长,到1999年人工统一调水后,一段时间内基本维持了口门的淤蚀动态平衡。但近几年来,河口周围又持续遭受冲刷,近岸海滩侵蚀严重。至2000年新河口泥沙净淤积10.28亿t,小于径流来沙量。由于新口门河道北偏转,受两侧潮流的作用,使得泥沙大部分淤积在口门前方,部分向河口两侧输移,且向北输移量大于向南,入海泥沙在河口沉积的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 入海泥沙以异重流的形式运移较频繁,泥沙异重流的空间分布与水下三角洲泥沙堆积体、河口沙嘴的形态存在明显相关,1996年黄河清8出汊以来,泥沙异重流的发生演变、与潮流周期的关系,以及流速的变化都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页数56
语种中文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079
专题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艳霞. 黄河新河口泥沙运移及淤蚀变化[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10001_20032800680191(2666KB) 限制开放--浏览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查看访问统计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艳霞]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艳霞]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刘艳霞]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10001_200328006801910刘艳霞_null.doc
格式: Microsoft Word
此文件暂不支持浏览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